Obsidian中何时使用标签,何时使用双链
使用 Obsidian 记笔记许多年了,对于标签与双链应该如何取舍一直以来都没有理清楚。
自己有时通过创建一则主题笔记的方式进行分类,有时直接通过打一个标签的方式进行分类。甚至构建了一个较复杂的多层标签体系,但回想却发现只是一味的打标签,很少使用标签去查找笔记。更多的还是使用快速切换(根究笔记标题搜索)来找到所需的笔记。
今天读了一下Obsidian CEO的How I use Obsidian这篇文章,发现他基本只用双链笔记去分类与串联。这进一步加重了“何时需要使用标签”这个疑问。
今天结合AI助手一起梳理思考了一把,我认为基本把这个疑问搞明晰了。
一、双链与标签各自使用的场景:
- 双链 (
[[Page Name]]):用于连接具体的概念、实体或主题,这些概念本身值得拥有一个独立的笔记页面来承载更详细的信息。它强调的是笔记之间的关系和上下文。 - 标签 (Tags /
#tagname):用于对笔记进行分类、标记状态、或者赋予某种属性。它更多的是一种元数据,用于组织和筛选,而不一定指向一个需要详细阐述的独立概念。
二、一个简明的判断原则:
- 问自己:“这个词/概念是否值得我为它创建一个专门的笔记,并在未来不断丰富其内容?”
- 如果是,那么它更适合用双链
[[这个概念]]。 - 如果否,它只是一个分类、状态或属性,那么标签
#这个属性可能更合适。
- 如果是,那么它更适合用双链
三、一些更适合使用标签的情况举例(与双链笔记对比):
- 标记笔记的状态 (Status Markers):
- 例如:
#待办(todo),#处理中(in-progress),#已完成(completed),#待回顾(review),#重要(important),#紧急(urgent)。 - 原因:这些状态本身通常不需要一个独立的笔记页面来解释“待办”是什么。它们是临时的、描述性的,用于快速筛选和管理任务流。
- 例如:
- 标记笔记的类型 (Note Types):
- 例如:
#定义(definition),#观点(opinion),#问题(question),#灵感(idea),#引用(quote),#会议记录(meeting-notes)。 - 原因:这有助于你快速找到特定类型的笔记,而例如“引用”这个概念本身可能不需要一篇专门的笔记来阐述。
- 例如:
- 非常广泛的、高度抽象的分类 (Broad, Abstract Categories):
- 例如:
#生活(life),#工作(work),#学习(learning),#个人成长(personal-growth)。 - 原因:虽然这些也可以作为MOC(Map of Content,内容地图)的入口,使用双链链接到具体主题。但如果你只是想给笔记一个非常宽泛的归属,而这个归属本身你并不打算写一篇专门的笔记来阐述它(比如写一篇叫《生活》的笔记),那么用标签会更轻量。当你发现某个标签下的内容足够丰富,值得专门梳理时,再把它升级为一个MOC页面也不迟。
- 例如:
- 临时性的、探索性的分组 (Temporary or Exploratory Grouping):
- 例如:你在研究某个新领域,可能会给相关的笔记打上
#探索中_新技术A这样的标签。 - 原因:这种分组可能随着你理解的深入而改变或废弃。使用标签更为灵活,避免了创建很多最终可能无用的空链接页面。
- 例如:你在研究某个新领域,可能会给相关的笔记打上
四、更合适使用双链的情况(与标签对比):
- 具体的人、事、物、理论、项目等:
[[番茄工作法]],[[王阳明]],[[项目Alpha启动会]]。这些都值得拥有自己的专属笔记页面。 - 构建MOC (Map of Content):
[[时间管理MOC]]链接到所有与时间管理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思考。例如[[Obsidian的CEO使用了一类叫做Categories的笔记]] - 建立主题之间的明确联系:当你想明确指出笔记A与笔记B在某个具体观点上相关联时。
五、总结
双链和标签在 Obsidian 中是相辅相成的。双链构建的是知识点之间的深度连接和网络,而标签则提供了广度上的分类和组织维度。灵活地结合使用它们,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Obsidian 的潜力。